又阴阳别论曰:三阳三阴发病,为偏枯痿易,四肢不举。素多思虑劳心,爰拟归脾加减。
治得其道,亦多可生,安得谓之无不死耶。经者常也,期者信也,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经脉始通,经血一月下行一次,以象月之盈而缺,缺而复盈,循环不已。
盖邪伏之深,亦可期年而发。亦有因外邪入阳经,变为热邪,伏于肠胃而闭结者。
至于仲景六经主方,乃有一定之至理,变方、加减方,乃是随邪之变化而用也。若发冷多于发热,口渴不甚者,脉弦迟,加附子、干姜、桂枝。
夫知几者,一见是阳虚症,而即以此方在分两轻重上斟酌,预为防之,万不致酿成纯阴无阳之候也。然有不可下者,大劳大欲之后,及宿疾先亏,年迈气衰,禀赋羸弱,适逢伏邪内发,如空城遇敌,战守两难,惟有犀角地黄汤合生脉散,冀其或免。
阴主静,静则寒湿丛生,元气微而不运,气滞不行,故痛作。此际当以回阳祛阴,收纳真气为要。